第452章:一手书,一手剑_我在春秋做贵族顶点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452章:一手书,一手剑

第(2/3)页



  从智瑶的安排能看出一点,分明就是一种以老带新的方式。

  原国虽然是一个新生的国家,不少中高层的年龄却是大了一些,针对新一辈的培养要趁早,免得老人一个个退出历史舞台,弄出了青黄不接的状况。

  本来智氏的情况会更好一些,比如有着不少孔子门徒。

  奈何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,仅有三成左右的孔子门徒选择留在原国,其余都收拾细软离开了。

  离开的人之中包括子路、子贡、子游、子夏,他们不是回到故乡继续做学问,便是选择投效其他诸侯。

  仅是子路和子贡的离开就显得比较可惜,要不然智瑶还是很希望子路继续在军队发光发热,子贡能够在内政上有所发挥,哪怕是子游或子夏也能为原国的艺术做到贡献。

  很早之前,晋国就开始走军果主义路线,一切奔着为军事做贡献的出发点,哪可能会有什么文化氛围呢?

  所以,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文化荒漠不是秦国,其实是晋国。

  只是说起来,晋国从来没有压制商业发展来着。这一点有别于秦国。

  非常值得智瑶欣慰的是宰予留了下来。

  不受到孔子待见的宰予,着实不是什么众门徒之耻,纯粹是以前的鲁国和孔子没有给宰予发挥才能的舞台罢了。

  极其能言善道的宰予在原国受到重用,不止活跃在各个邦交的舞台,并且还担负起了原国思想建设的重任。

  智瑶想要改朝换代,仅仅是凭借武力强横造就的也只是一时勉强的宇内混一,思想的传播这一条路线必然是要建设起来的!

  当前,宰予带着自己的属僚活跃于原国各地,他们在当地官员的配合下宣讲战乱带来的苦楚,向原国人述说他们有结束战乱的使命。

  对于使命这一点,晋地的人早早就被教导过,他们基本上早有结束战乱的使命感。

  宰予等人的任务比较细,他们需要在原国人本有的使命感中加入一些新的东西,也就是智瑶鼓捣出来的“天命论”。

  说得直白一些,原国人有义务带上同文同种的所有人过上幸福生活,再将诸夏的文明之光照耀到那些蛮荒之地。

  宰予等人的舞台不止在原国内部,他们还需要前往列国,阐述战乱对人们带来的痛苦,传播无论原国人、郑国人、楚国人、越国人等等,大家是同文同种的既定事实。

  怎么说呢?智瑶有点像是在创造一个“民族”的样子。

  而创造“民族”这种事情,历史上成功的例子并不多,嬴姓赵氏没有成功,反倒是西汉的小猪大帝办成,后来隋帝国的开国之君加强了“汉”这一个民族的存在事实,到了明帝国又重塑了一次。

  以上那些都是从思想上的认同感入手,并不是单纯使用武力去捏出一个“民族”来。

  使用武力的手段,成就最大也就是创造出一个强横一时的帝国,昙花一现之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,原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人后来互相之间仇恨比谁都强。

  同文同种再思想上存在认同感,哪怕国家灭亡了之后,他们依旧会认可同一个民族的事实。

  这一套玩法,诸夏这边西汉就在玩,似乎是到了十八世纪的阶段,欧罗巴那边的德意志人才搞明白?俾斯麦光是用这一套游戏规则,没怎么费力就让容克老爷们成为了德意志的主人。

  反面教材的在南欧,铁大帝表示不服。

  智瑶要做的事情是双脚走路!

  那是因为有秦帝国的前车之鉴,使得智瑶万般清楚光是武力强横也只能造就一时,唯有补上互相之间的认同感才算是双腿走路。

  看看双腿走路之后的诸夏是什么样模样就知道了,东亚这边时常能够出现一个强无敌的王朝,出现大起大落也能将文化传承不绝地传续下去。

  伪装成为一个国家的文明,是不是?

  智瑶觉得可以提前从自己做起。

  当然了,一切只是刚刚开始,起先肯定要面临相当多的困难与坎坷。

  智瑶知道没有武力作为保障,有再大的理想都是空中楼阁这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zbbwx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